在建筑节能领域,“暖通制冷能源管理” 之所以被称为 “重头戏”,核心源于其在建筑总能耗中的 “占比权重最高”、“节能潜力最大”,且直接关联 “建筑功能实现” 与 “双碳目标落地”,是平衡建筑舒适度、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。具体可从以下四大维度展开分析:
一、能耗占比 “一家独大”:是建筑能源消耗的 “核心板块”
无论是住宅、商业建筑(商场、酒店)还是公共建筑(医院、数据中心),暖通制冷系统(含供暖、空调、通风)的能耗始终占据建筑总能耗的 “绝对主导地位”:
普通民用建筑:暖通制冷能耗占比约 40%-60%,远超照明(10%-15%)、电梯(5%-8%)、办公设备(10%-20%)等其他系统;
高负荷特殊建筑:数据中心的空调制冷能耗占总能耗的 40%-50%(需维持服务器恒温环境),酒店、商场的暖通制冷能耗占比甚至可达 60% 以上(需 24 小时保障客流舒适度)。
这种 “高占比” 决定了:建筑节能的核心,本质是暖通制冷系统的节能—— 只要该系统能耗降低 10%,建筑总能耗就能降低 4%-6%,其节能效果远优于其他系统的优化。
二、节能潜力 “空间巨大”:是建筑降碳的 “主要突破口”
当前多数建筑的暖通制冷系统存在 “粗放运行” 问题,导致大量能源浪费,这也使其成为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:
负荷匹配失衡
:传统系统多采用 “固定功率运行”,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(如白天商场客流大、夜间客流少,但空调仍按同一强度运行),造成约 15%-30% 的无效能耗;
设备效率偏低
:老旧建筑的制冷机组(如活塞式、螺杆式)COP(性能系数)仅 2.5-3.5,而新型磁悬浮机组 COP 可达 6-7,能效提升超 1 倍;供暖系统中,传统燃气锅炉热效率约 85%,而冷凝式锅炉热效率可达 95% 以上;
管理手段落后
:多数中小型建筑仍依赖 “人工调节温度”,缺乏实时监测、智能调控能力(如办公室下班后忘记关空调、教室周末空房仍开供暖),这类 “人为浪费” 占比约 10%-20%。
通过能源管理(如引入变频技术、物联网监测、AI 调控),暖通制冷系统的能耗普遍可降低 20%-40%,部分高浪费场景甚至可降低 50%—— 这种 “高潜力” 是其他建筑系统无法比拟的,也是实现建筑 “碳减排” 最直接、最高效的路径。
三、功能不可替代:是建筑 “舒适度与安全性” 的 “基础保障”
暖通制冷系统并非 “可选配置”,而是建筑实现核心功能的 “刚需系统”:
从 “舒适度” 看:冬季供暖、夏季制冷直接决定人居 / 办公环境的温度、湿度(如夏季室内温度需维持 24-26℃、冬季 18-22℃),若为节能而牺牲暖通制冷功能,会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价值(如商场因空调不足导致客流流失、住宅因供暖差影响居住体验);
从 “安全性” 看: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若失效,会导致服务器过热宕机;医院手术室的恒温恒湿系统若异常,会影响手术环境无菌性;工业厂房的通风制冷系统若故障,可能引发设备损坏或人员中暑。
这种 “不可替代性” 决定了:暖通制冷系统不能为节能而 “停摆”,只能通过 “能源管理优化” 实现 “节能与功能兼顾”—— 这也使其成为建筑节能中 “必须重点攻克” 的领域,而非可 “削减功能” 的边缘环节。
四、政策与目标 “强绑定”:是双碳战略落地的 “关键支撑”
在 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 目标下,建筑领域作为全国碳排放的 “第三大来源”(占全国总碳排约 19.4%),其降碳任务直接依赖暖通制冷系统的能源结构转型:
政策层面:国家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《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》等明确要求,新建建筑的暖通制冷系统需满足 “能效限值”(如空调机组 COP 不低于 3.4),既有建筑改造需优先推进暖通制冷系统升级;地方政府也将暖通制冷节能纳入 “绿色建筑认证”(如 LEED、国内绿建三星)的核心评分项;
能源结构转型:暖通制冷系统是 “可再生能源消纳” 的重要载体 —— 如太阳能供暖、地源热泵(利用土壤恒温特性制冷制热)、空气源热泵等技术,可替代传统燃气供暖、电制冷,直接降低建筑的化石能源消耗与碳排放。例如,地源热泵系统相比传统电空调,年碳排放量可降低 40%-60%。
总结:为何是 “重头戏”?
一言以蔽之:暖通制冷系统是建筑能耗的 “最大消耗者”、节能潜力的 “最大拥有者”、功能实现的 “最刚需者”,也是建筑降碳的 “最关键执行者”。它不仅决定了建筑节能的 “成败”,更直接影响建筑领域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—— 因此,其 “重头戏” 的地位无可替代。








